麤淺
成語(Idiom):麤淺
發(fā)音(Pronunciation):cū q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辭或知識淺薄,不夠深入。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麤淺一詞由兩個漢字組成。麤意為粗糙、淺薄,淺則意為不深入、不充分。合在一起,形容言辭或知識的深度不夠,表達的觀點不夠豐富、深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麤淺常用于形容某人的知識面或言辭不夠深入、不夠全面。可以用于批評某人的觀點或表達方式不夠成熟,也可以用于自我反省,意識到自己在某個領(lǐng)域的知識還不夠扎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齊物論》中有一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只烏龜和一只兔子比賽跑步的故事。烏龜因為速度慢,被認為是麤淺之人。這個故事后來演變成了成語“麤淺”,用來形容知識或言辭不夠深入。
成語結(jié)構(gòu)(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見識太麤淺了,對于這個問題根本沒有深入思考。
2. 這篇文章的分析太麤淺,沒有涉及到問題的核心。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想象一個海浪沖擊在巖石上的場景,海浪的力量很大,但與巖石相比,巖石顯得粗糙、淺薄,不夠深入。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guān)的成語,如“見微知著”、“一知半解”等,來拓寬對于知識或言辭深度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回答太麤淺了,連最基本的問題都回答不上來。
2. 初中生:我覺得這篇文章的分析有點麤淺,沒有深入到問題的本質(zhì)。
3. 高中生:他的觀點太麤淺了,沒有考慮到問題的復(fù)雜性。
4.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講解雖然淺顯易懂,但有些地方感覺有點麤淺,沒有展開更深入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