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理
成語(Idiom):束理
發音(Pronunciation):shù l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束縛、拘束的道理或規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束理指的是人們約定俗成的道理或規矩,它限制了人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使人們感到局促和不自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束理常用于形容受到約束、束縛的狀態,也可以用來批評那些過于拘泥于傳統觀念和規矩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束理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齊策四》中。故事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公子光和公子糾一起出征,公子光對公子糾的軍隊的紀律要求非常嚴格,要求士兵必須嚴格遵守軍紀。公子糾對此感到煩惱,認為公子光過于拘泥于規矩,沒有靈活性。于是,他用“束理”來形容公子光的軍紀要求過于拘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束理是由“束”和“理”兩個字組成的,其中,“束”表示束縛、拘束,“理”表示道理、規矩。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過于拘泥于束理,不懂得變通。
2. 在這個公司,員工必須遵守各種束理,不能隨意行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束理”聯想為一條束縛住人的繩子,表示人們被束縛、拘束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束手無策”、“束之高閣”等,了解它們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兒童:我不喜歡束理,我想自由自在地玩耍。
青少年:學校的束理讓我感到壓抑,我希望能有更多的自由。
成年人:在社會上,我們需要遵守一定的束理,才能和諧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