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執
基本解釋
(1).指可為公證的憑據。 后蜀 何光遠 《鑒誡錄·神口開》:“ 唐 大中 初,有 任士元 與 宇文錯 爭田,俱無公執,雖經檢勘,難定是非。”
(2).謂公正而堅持原則。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卷下:“ 劉后 垂簾聽政, 利用 ( 曹利用 )自以親承顧托,庶事公執。時中官依 劉氏 之勢,多求徼幸, 利用 屢抑其請,由是讒嫉日至。”
成語(Idiom):公執(gōng zhí)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z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正執法,秉公辦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執是指執法者或行政人員在處理案件或辦事時要秉公無私,不偏袒任何一方,全面公正地執行法律或辦理事務。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執常用于形容公務員、法官、警察等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要嚴格遵守法律法規,公正無私地辦理案件。也可以用來形容公務員或行政人員在辦事過程中要以公正的態度對待每個人,不偏袒任何一方。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執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官場。古代官員在執法或辦事時,必須秉公無私,不偏袒任何一方。這是因為古代官員的行為直接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公平正義的維護。因此,公執成為了一種重要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執是由“公”和“執”兩個字組成的,其中“公”表示公正、公平,而“執”表示執法、辦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警察,他一直以公執的態度對待每個案件。
2. 這位法官以公執的原則判決了這起糾紛案件。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公執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執法者站在公平的天平上,秉公無私地執法辦事,這樣可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例如“公正無私”、“公平正義”等,以加深對公執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在班級管理中要公執,不偏袒任何一個學生。
2. 初中生: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要以公執的態度對待每個同學的事務。
3. 高中生:在志愿者工作中,我們要以公執的心態服務社區居民。
4. 大學生:作為一名法學專業的學生,我要學習公執的精神,將來成為一名公正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