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初歷
基本解釋
漢 歷法名。 漢武帝 太初 元年 鄧平 、 落下閎 等人所造。把一日分做八十一分,故又稱“八十一分律歷”。《太初歷》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歷法,以沒有中氣的月份為閏月;推算出135個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從 漢武帝 太初 元年(公元前104年)起到 東漢 章帝 元和 二年(公元85年)止,共施行188年。原著已佚。
太初歷(tài chū lì)
發音:tài chū lì
基本含義:太初歷是一個古代的時間單位,意為非常久遠的很久以前。
詳細解釋:太初歷一詞來源于古代歷法,太初指的是宇宙的起源,歷則是指時間的流逝。太初歷因此表示非常久遠的很久以前,常用來形容時間跨度極大的事物。
使用場景:太初歷常用于形容歷史悠久的事物或者時間非常久遠的事件。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文化傳統的起源、歷史事件的發生,或者是一種古老的傳統習俗等。
故事起源:太初歷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易經》是中國古代的一部哲學經典,其中提到了太初歷,形容了時間的深遠和歷史的悠久。
成語結構:太初歷是一個四字成語,由“太初”和“歷”兩個詞組成。
例句:
1. 這座古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太初歷。
2. 這個傳統節日已經有太初歷的歷史了。
記憶技巧:可以把太初歷理解為時間的起點,太初代表宇宙的起源,歷代表時間的流逝。記住這個意思后,可以通過與歷史悠久的事物聯系起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學習更多關于中國古代歷法的知識,了解古代人們是如何計算時間的。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太初歷是很久很久以前的時間。
2. 初中生:這個古老的建筑已經有太初歷的歷史了。
3. 高中生:這個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太初歷。
4. 大學生:太初歷是一個形容時間跨度非常大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