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槊
基本解釋
古代在馬上使用的長矛。 南朝 梁簡文帝 《馬槊譜序》:“馬槊為用,雖非古法,近代相傳,稍以成藝。” 宋 高承 《事物紀原·戎容兵械·馬槊》:“按 曹操 父子,橫槊賦詩于鞍馬之間,則馬槊之事,已見于此矣。豈其事之所起乎?”
成語(Idiom):馬槊(mǎ shuò)
發音(Pronunciation):mǎ shuò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馬槊是一個古代兵器,比喻戰場上的英勇之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馬槊是古代戰爭中常用的一種長矛,用于騎兵沖鋒時刺殺敵人。成語“馬槊”比喻在戰場上表現出的英勇、勇猛之舉。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在困難或危險的環境中表現出的英勇行為,也可用于贊美某人的勇氣和決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二十六年》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魯國公子重耳被困在晉國,他決定親自沖出重圍,為此特意選了一匹好馬和一把鋒利的馬槊。在沖鋒途中,他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決心,最終成功逃離困境。后來人們用“馬槊”來形容這種英勇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馬”和“槊”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困境中展現出了馬槊般的勇猛精神。
2. 在戰場上,他揮舞著馬槊向敵人沖鋒。
3. 面對困難,我們要像馬槊一樣勇往直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馬槊”與勇猛、決心聯系起來,想象自己揮舞著馬槊沖向困難,這樣可以更容易記住該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古代兵器和戰爭相關的成語,如“刀光劍影”、“箭在弦上”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小明勇敢地跳過了高高的積木,就像馬槊一樣勇猛。
2. 小學生:他在比賽中跑得非常快,就像馬槊一樣沖向終點。
3. 初中生:面對困難,我們要像馬槊一樣堅定,勇往直前。
4. 高中生:他在考試中展現出了馬槊般的勇猛精神,最終取得了好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