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枿
成語(Idiom):株枿
發音(Pronunciation):zhū y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依賴于別人,沒有自己的主見或能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株枿是由“株”和“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株是指樹干,枿是指枯木。樹干是樹木的主干,而枯木則是沒有生命力的木頭。株枿比喻一個人完全依賴于別人,沒有自己的主見或能力,像一根沒有生命力的枯木一樣,缺乏活力和創造力。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株枿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在行動、思考或決策中缺乏獨立性和主動性,完全依賴于他人的指示或幫助。可以用于批評某人在工作中缺乏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或者形容某人在生活中總是依賴他人的決策而沒有自己的主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株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故事講述了項羽與劉邦爭奪天下的時候,項羽圍困劉邦于垓下。劉邦的謀士韓信建議劉邦假裝向項羽投降,然后趁機逃脫。然而,劉邦對韓信的計策完全依賴,沒有自己的主見。最終,劉邦被項羽識破了計策,險些喪命。從此,株枿成為了形容缺乏獨立思考和決策能力的人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株枿于他人的意見,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
2. 這個團隊的領導者不應該株枿于下屬的決策,應該有自己的判斷力。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株枿”兩個字聯想成一根枯木,沒有生命力,缺乏活力和創造力的形象。可以在記憶時將這個形象與株枿的含義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株枿相關的成語,如“枝繁葉茂”、“枯木逢春”等。這些成語都與樹木和生命力有關,幫助加深對株枿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不想做株枿,我要自己獨立完成作業。
2. 初中生:他在考試中總是株枿于他人的答案,從不敢自己思考。
3. 高中生:作為領導者,不能株枿于下屬的意見,應該有自己的主見。
4. 大學生:我希望在大學期間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和決策的能力,不要成為株枿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