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
基本解釋
(1). 唐 制,取士之科,由皇帝自詔者曰制舉。其科目隨皇帝臨時所定,如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 宋 人謂之大科。 清 代的制舉如博學鴻詞科亦稱“ 大科 ”。 宋 陳師道 《贈二蘇公》詩:“誰其識者有 歐陽 ,大科異等固其常。” 任淵 注:“ 東坡 兄弟皆應賢良科。”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九:“ 富韓公 初游場屋, 穆修 伯長 謂之曰:‘進士不足以盡子之才,當以大科名世。’”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 康熙 朝初開大科,一時名士率皆懷刺跨馬,日夜詣司枋者之門,乞聲譽以進。”參閱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制科》。《舊唐書·輿服志》:“﹝ 武德 ﹞四年八月敕:‘三品以上,大科紬綾及羅,其色紫,飾用玉。五品以上,小科紬綾及羅,其色朱,飾用金。’”
(2).袍衫所繡大朵團花。
成語(Idiom):大科
發(fā)音(Pronunciation):dà kē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大規(guī)模的考試、考核或選拔。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大科是由“大”和“科”的組合而成的成語。其中,“大”表示規(guī)模龐大、大規(guī)模的意思,“科”表示科目、考試的意思。大科一詞通常用來形容規(guī)模龐大的考試或選拔,特別是指需要通過這個考試或選拔來選拔人才,篩選出最優(yōu)秀的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大科一詞常常用來形容國家級、省級或校級的大規(guī)模考試,如高考、公務員考試、研究生入學考試等。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重要的選拔過程,比如運動員選拔、演員選拔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大科一詞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科舉制度。在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員的一種制度,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科舉考試規(guī)模龐大,考試內容豐富,被稱為“大科”。因此,大科一詞逐漸演變成了形容大規(guī)模考試或選拔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大科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成語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明天就是高考了,同學們都在備戰(zhàn)大科。
2. 這個比賽的選拔過程非常嚴格,是一場真正的大科。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大科”與“大考”進行聯(lián)想,因為大科的含義就是大規(guī)模的考試。可以通過想象參加一場規(guī)模龐大的考試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相關的知識,了解科舉考試的歷史和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明天要參加的數(shù)學競賽是一場大科。
2. 初中生:我正在為中考備戰(zhàn),希望能順利通過這個大科。
3. 高中生:高考是一場決定未來的大科,我要努力取得好成績。
4. 大學生:研究生入學考試是一場大科,我要全力以赴準備。
5. 成年人:公務員考試是一場非常嚴峻的大科,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和優(yōu)秀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