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時不我與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bù wǒ y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不顧時間的限制,無論何時都不與我同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這個成語源自于《左傳·襄公二十五年》。其中的“時”指的是時間,“我”指的是人。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指無論何時,都不能和我在一起。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多用于形容兩個人的時間永遠無法重合,無法相見。例如,當兩個人的時間安排沖突,無法共同參加某個活動時,可以使用這個成語來形容他們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當時,魯國的國君襄公即將去世,他非常想見到自己的寵臣季友。然而,由于襄公的病情加重,他無法等到季友到來。最后,襄公對自己的臣子說:“時不我與”,表達了自己無法和季友相見的遺憾之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時不我與是一個由四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工作日程總是那么忙,時不我與。
2. 我們兩個人的時間總是無法重合,真是時不我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這個成語與無法相見的情景聯系起來,想象兩個人在不同的時空中,無法相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時間有關的成語,如“時光荏苒”、“光陰似箭”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每次我想和朋友一起玩,媽媽總是有事情,真是時不我與。
2. 初中生: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上的是不同的學校,我們的課程總是沖突,時不我與。
3. 高中生:我和我喜歡的人的課程表總是不一樣,我們很難在一起,真是時不我與。
4. 大學生:每次我想約朋友出去吃飯,他總是有其他的安排,時不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