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昬
基本解釋
亦作“ 夭昏 ”。1.夭折,早死。《左傳·昭公十九年》:“寡君之二三臣,札瘥夭昬。” 杜預 注:“短折曰夭,未名曰昬。” 孔穎達 疏:“子生三月,父名之,未名之曰昬,謂未三月而死也。”一說,“昬之言泯沒也”。見 王引之 《經義述聞·左傳下》。 三國 魏 曹丕 《追封鄧公策》:“如何不祿,早世夭昏。”
(2).指夭折的人。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哀吊》:“以辭遣哀,蓋不淚之悼,故不在黃髮,必施夭昏。”
成語(Idiom):夭昬 (yāo wēn)
發音(Pronunciation):yāo w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的壽命短暫,生命垂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夭昬是一個形容人壽命短暫、生命垂危的成語。夭指早夭,意味著壽命短暫;昬指黃昏,暗示人生即將結束。這個成語形象地表達了人的生命如同夕陽西下,即將走到盡頭的狀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夭昬多用于文學作品或修辭手法中,用來形容人的生命短暫或面臨死亡的境地。在敘事、描寫或抒情的場景中,可以使用夭昬來增強對人物命運的描繪,營造悲劇氛圍。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夭昬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一詩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這里的“夭昬”指的是生命短暫,暗示了詩中所述的伊人的命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夭昬是一個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人的壽命短暫,生命垂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年紀輕輕就得了絕癥,真是夭昬啊。
2. 這個小說中的主人公命運夭昬,引人深思。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夭昬”聯想成夕陽西下、壽命垂危的形象來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夭昬相關的成語,如“夭折”、“夭逝”等,了解更多有關生命短暫的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的寵物兔子突然生病了,看起來好像夭昬的樣子。
2. 初中生:這部電影中的男主角雖然年輕,但命運卻夭昬,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高中生:考試前夜,我還沒有復習完所有的內容,感覺自己的命運夭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