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濕滯
發音(Pronunciation):shī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潮濕而不流暢,不暢通。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濕滯是由形容詞“濕”和動詞“滯”組成的成語。濕指潮濕、含水分,滯指不流暢、不通暢。濕滯形容事物在潮濕的環境中無法流通、無法順利進行。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濕滯一詞常用于描述氣候潮濕、空氣不流通的環境,也可用于形容事物運轉不暢、發展停滯的狀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濕滯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卷二十六·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了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對于天下水利的治理不力,導致水患頻發、災害不斷。這時人們就用“濕滯”來形容水流不暢、河道堵塞的狀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動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梅雨季節,整個城市都變得濕滯不堪。
2. 這個項目一直在濕滯狀態中,一直無法順利進行。
3. 這個地方的空氣濕滯,讓人感到不舒服。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濕滯”。可以想象一個潮濕的環境中,水流無法順利流通,形成了濕滯的狀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濕滯相關的成語,如“濕漉漉”、“濕淋淋”等,以擴展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今天下雨了,地上濕滯得不能玩耍。
初中生:這個地方的空氣濕滯,讓人感到不舒服。
高中生: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整個行業都陷入了濕滯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