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替身
基本解釋
舊時迷信,謂含冤負屈兇死者的鬼魂,沉淪苦海,為求超生,往往誘使他人上吊、投河,以求自代,叫做“討替身”。 清 王明德 《記縊鬼》:“凡係有人縊死,其宅內及縊死之處,往往有相從而縊,及縊之非一人者,俗謂之討替身,謂已死之鬼,求以自代。”《天雨花》第二回:“只因害我投環死,今日前來討替身。”亦作“ 討替代 ”。 魯迅 《且介亭雜文末編·女吊》:“而且 中國 的鬼還有一種壞脾氣,就是‘討替代’,這才完全是利己主義。”亦省作“ 討替 ”。 明 吾丘瑞 《運甓記·姑病求醫》:“[凈:]藥箱寃魂哭啼啼。[丑:]討替。[凈:]誰家寃鬼又來催?[丑:]放屁!”
成語(Idiom):討替身(tǎo tì shēn)
發音(Pronunciation):tǎo tì shē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代借他人的力量來替自己做事,或者指代找他人代替自己承擔責任。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討替身是由“討”和“替身”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討”表示向他人索取,請求幫助;“替身”表示代替自己承擔某種責任或行動。因此,討替身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是指代借他人的力量來替自己做事,或者指代找他人代替自己承擔責任。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于表示某人不愿意或無法親自做某件事情,而是尋求他人的幫助或代替。它可以用來表達請求幫助、尋求代替、逃避責任等含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討替身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可以理解成是中國古代社會中親友之間互相幫助的一種行為。在古代,人們常常互相幫助,尤其是在面臨困難或危險的時候,會尋求他人的幫助來替自己做事或承擔責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討替身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結構簡單明了。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太忙了,你能不能幫我討替身去開會?
2. 他不愿意親自去解決問題,只想討替身來承擔責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式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忙碌的時候,向他人請求幫助,找到一個替身來代替自己完成任務。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其他與討替身相關的成語,如“替天行道”、“替罪羊”等,以擴展對成語的理解和應用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我太累了,可以找個討替身幫我寫作業嗎?
初中生:我不擅長演講,希望能找個討替身代替我上臺發言。
高中生:考試太難了,希望能請個討替身來代替我參加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