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檢
基本解釋
猶檢節。檢點節制。《新唐書·王式傳》:“﹝ 式 ﹞少節檢,巧于宦,因 鄭注 以交 王守澄 ,中丞 歸融 劾之,出為 江陵 少尹。”
成語(Idiom):節檢(jié jiǎn)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jiǎ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守節守檢,不違反規定或道德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節指節制,檢指檢查。節檢意為遵守規定或道德準則,不違反規定或道德標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人遵守規定,不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節檢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據說,春秋時期齊國的宰相晏嬰曾經受到人們的非議,但他一直以來都能夠遵守規定,不違反道德準則,因此被稱為“節檢”。這個成語后來也被廣泛應用于描述其他人的行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節檢屬于形容詞性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非常節檢,從不做違法亂紀的事情。
2. 這位領導官員以身作則,嚴守紀律,是一個很節檢的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節檢”與遵守規定、不違反道德準則的行為聯系起來,形成記憶聯結。也可以將其與故事起源中的晏嬰形象聯系起來,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春秋時期的歷史背景,以及晏嬰在齊國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好好學習,做一個節檢的好孩子。
2. 初中生:我們應該遵守學校的規定,保持節檢的行為。
3. 高中生:作為學生干部,我要以身作則,展現節檢的品質。
4. 大學生:大學生應該有自己的道德底線,保持節檢的行為。
5. 成年人:作為一名職業人士,我要遵守職業道德,保持節檢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