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亢
成語(Idiom):靡亢(mí kàng)
發音(Pronunciation):mí k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行失去節制,過于放縱或過于克制。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靡亢是由“靡”和“亢”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靡亢中的“靡”指的是放縱,不受約束;“亢”指的是過度,過分。靡亢一詞形容一個人的言行失去了節制,過于放縱或過于克制。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靡亢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行為過度或言辭放縱,沒有適度的節制。可以用在批評他人的行為或提醒自己注意行為的時候。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僖公三十年》中有一則故事。當時,楚國有一個叫子胥的大臣,他為了報殺父之仇,竭盡全力使楚國強大起來。后來,子胥的兒子子罕也效仿父親,努力工作,但他的工作方式過于極端,沒有節制。子胥對子罕說:“吾聞之,靡亢則害,亢靡則已。亢者,過也;靡者,不及也。”意思是說,過度和不足都會有害處。子胥希望子罕能夠找到適度的平衡,不要過于放縱或過于克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靡亢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工作中總是靡亢,不知道適度。
2. 他的言辭靡亢,很容易得罪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舞蹈時過于放縱,或者一個人在鍛煉時過度克制,來幫助記憶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學習其他與節制和適度相關的成語,如“有節制”、“適可而止”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妹妹對零食太靡亢了,每次都吃得太多。
2. 初中生:他在游戲上靡亢,每天都沉迷其中,影響了學習。
3. 高中生:對于學習的態度,要既不靡亢也不亢靡,要有適度的節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