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協
基本解釋
協商。 宋 王鞏 《聞見近錄》:“ 潞公 為首相,與 富公 議協,密諭 王文忠 為草詔,常懷之以待非常。”
議協(yì xié)
發音:yì xié
基本含義:指雙方或多方進行協商、商議達成共識的行為。
詳細解釋:議協是由“議”和“協”兩個詞組成的成語。其中,“議”指討論問題,商量解決辦法,“協”指協商、協調。議協表示通過討論和協商,雙方或多方能夠達成共識,解決問題。
使用場景:議協多用于形容雙方或多方為了解決爭議、達成共識而進行協商的情景。這個成語在政治、商務、社會等領域都有廣泛的應用。比如,兩個國家在邊界問題上進行邊界談判時,雙方需要進行議協以達成共識;在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之間的合作需要進行議協以協調各方的利益。
故事起源:據傳,議協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當時,晉國的大夫韓宣子和齊國的公子糾因邊界問題發生爭執,無法解決。于是,他們決定進行議協,通過討論和協商達成共識,最終解決了爭議。
成語結構:議協是由兩個意義相近的詞組成的成語,結構簡潔明了。
例句:
1. 在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努力下,通過議協,最終解決了邊界爭議。
2. 為了推動合作項目的順利進行,各方需要進行議協,達成共識。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議協這個成語。可以想象兩個人坐在一起,通過討論和協商來解決問題,達成共識的情景。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的成語,如議和、協商等,了解更多有關協商、討論和解決問題的成語和表達方式。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我們班級在選班長的時候進行了議協,最終選出了一個大家都滿意的班長。
2. 初中生(14歲):我們學校的學生會經常進行議協,為了改善學校的環境和福利條件,大家一起商量辦法。
3. 高中生(17歲):參加模擬聯合國活動時,我們需要進行議協,就國際問題進行討論和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