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挺身而出
發音(Pronunciation):tǐng shēn ér c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主動站出來,勇敢地承擔責任或采取行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指在面對困難、危險或不公正的情況下,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勇敢地承擔責任或采取行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適用于各種需要勇氣和決心的情況,如保護弱者,維護正義,支持正義事業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宣公二十六年》中記載了一個故事。公元前586年,魯國發生了一場叛亂,國君宣公被迫流亡。當時,宣公的兒子公孫無知年幼無助,沒有人敢保護他。但是,一個叫做季孫的忠臣毫不猶豫地站出來,挺身而出,保護了公孫無知。這個故事成為了“挺身而出”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挺身”和“而出”兩個詞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面對不公正的待遇時,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為自己爭取權益。
2. 他挺身而出,幫助了那個被欺負的學生。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挺身而出”與勇敢、正義等詞語聯系起來,形成聯想,加深記憶。可以通過編寫故事、制作卡片或進行口頭復述等方法鞏固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挺身而出”相關的成語,如“義無反顧”、“大公無私”等。同時,也可以學習有關勇氣和正義的故事和文學作品,提升對這些價值觀的理解和認知。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當我看到小貓被欺負的時候,我挺身而出,保護了它。
初中生:面對班級內的欺凌行為,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維護班級的和睦氛圍。
高中生:在社會上,我們應該挺身而出,為弱勢群體爭取權益,推動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