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
基本解釋
舊稱士、農、工、商為四民。《書·周官》:“司空掌邦土,居四民,時地利。” 蔡沉 集傳:“冬官,卿,主國邦土,以居士、農、工、商四民。”《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漢書·食貨志上》:“士、農、工、商,四民有業:學以居位曰士,闢士殖穀曰農,作巧成器曰工,通財鬻貨曰商。” 宋 葉適 《留耕堂記》:“四民百藝,朝營暮逐,各競其力,各私其求。”
成語(Idiom):四民
發音(Pronunciation):sì mí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國家或地區中的四個重要社會群體,即士農工商。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四民是指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四個重要社會階層,分別是士農工商。士指讀書人、文人,農指農民、農業勞動者,工指手工業工人、工匠,商指商人、經商者。四民代表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重要人群,也代表了社會的基本構成成分。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四民一詞常用于描述社會結構或社會群體的組成,可以用來討論社會階層、職業分工、社會發展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四民這個詞最早出現于《孟子·告子下》一書中,用來描述社會群體的各自職責和地位。后來,這個詞成為了一個常用詞,用于描述社會結構。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四民是一個名詞短語,由“四”和“民”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我們應該尊重和關心四民,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 四民齊聚,共同為國家的繁榮做出貢獻。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四民的四個字分別與士農工商的第一個字相對應,這樣可以更容易記憶和理解四民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每個社會群體的職責和作用,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的社會結構和發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爸爸是個農民,他每天都要去田里種莊稼。
2. 初中生:我們學校組織了一次參觀工廠的活動,讓我們了解工人的辛勤勞動。
3. 高中生:我參加了一個商業模擬比賽,體驗了做生意的艱辛和挑戰。
4. 大學生:作為一名大學生,我希望將來能成為一名有社會責任感的士人,為社會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