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眇
成語(Idiom):要眇
發音(Pronunciation):yào miǎo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要眇是指要想看清楚事物,需要用心去觀察和思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要眇這個成語由“要”和“眇”兩個字組成。“要”表示需要,要求;“眇”表示眼睛模糊,看不清楚。要眇的意思是要想看清楚事物,需要用心去觀察和思考,不能只憑一時的淺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要眇常用于鼓勵人們要有耐心、用心去觀察和思考。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復雜的問題,如果只憑一時的淺見,很難找到解決的辦法。而要眇則提醒我們要用心去觀察,深入思考,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決方法。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要眇這個成語出自《孟子·離婁下》:“伯夷、叔齊是也,皆不仕,皆不食周粟,皆不處周室,皆要眇焉,皆云:‘吾聞之也:君子不必不仕,鄉人皆曰:‘不仕者庸人也。’吾不若是,吾聞之也:君子不必不食周粟,鄉人皆曰:‘不食周粟者庸人也。’吾不若是,吾聞之也:君子不必不處周室,鄉人皆曰:‘不處周室者庸人也。’吾不若是。’”故事中的伯夷、叔齊兩位賢人,不愿意在周朝做官,也不愿意享受周朝的待遇,他們認為君子不一定非要有官職、享受貴族的待遇,這種觀點被稱為要眇。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謂結構,由“要”和“眇”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要眇事物,不能只看表面現象。
2. 學習要眇,不能只停留在死記硬背的層面。
3. 要眇一個人的品質,需要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交流。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類比來記憶這個成語。將“眇”字的發音“miǎo”聯想到“秒”,表示需要用心去觀察和思考,不能只憑一時的淺見。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要眇的思想在古代儒家思想中有重要地位,可以進一步學習儒家的思想和其他相關成語,如“觀瞻”、“洞若觀火”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要眇一眼這本書的封面,看看它是不是我喜歡的類型。
2. 初中生:要眇一個人的品質,不能只看他的外表,還要看他的言行。
3. 高中生:學習要眇,不能只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點,要注重思考和實踐。
4. 大學生:要眇一個社會問題,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和思考,不能只憑自己的主觀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