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假山
基本解釋
宋 蘇洵 《木假山記》:“木之生……其最幸者漂沉汩沒於湍沙之間不知其幾百年,而其激射嚙食之餘或髣髴於山者,則為好事者取去強之以為山。”后世有用特殊形狀的枯樹根堆迭而成的假山,亦謂之“木假山”。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一》:“余在 德平 葛尚寶 園,見木假山一座,巖洞峰巒,皆木頭疊成,不用片石抔土也。余……笑謂 葛君 :‘歲久而朽,奈何?’答曰:‘此土中之根,非百年不朽也。’”
成語(Idiom):木假山
發音(Pronunciation):mù jiǎ shā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木材制作的假山,比喻虛假的景象或表象。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木假山是中國傳統園林中常見的一種景觀,它是以木材、石頭、泥土等材料構建而成的人工山岳。木假山的特點是形態各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成語“木假山”借用了這個景觀的形象,用來形容虛假的景象或表象。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常用于貶義,用來指代虛假、欺騙或偽裝的事物。可以用來形容人的言行不真實,或者形容某種表面光鮮、實質虛無的事物。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成語“木假山”的具體故事起源并不清楚,但木假山作為一種傳統園林景觀,自古以來就廣泛存在于中國的園林中。成語的形成可能是在人們觀賞這種景觀時,由于其虛假的特點,逐漸形成了將其與虛假事物聯系在一起的比喻。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具體結構為“木假山”。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表演就像是一個木假山,看起來很美,但卻沒有實質內涵。
2. 這個廣告宣傳的效果就像是一個木假山,光鮮亮麗,但實際上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木假山”這個成語與木頭做成的假山景觀形象聯系起來,形成一個鮮明的圖像記憶。想象一個形狀奇特、色彩斑斕的木假山,但當你接近它時,發現它其實是虛假的,沒有實質內涵。通過這個圖像記憶,可以更容易地記住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中國傳統園林的發展歷史和特點,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木假山”這個成語的意義。同時,還可以學習其他與虛假、欺騙相關的成語,如“畫餅充饑”、“掩耳盜鈴”等,以擴大詞匯量和理解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容就像是一個木假山,看起來很假。
2. 初中生:這個游戲的畫面很像一個木假山,很漂亮但沒有實際內容。
3. 高中生:這篇文章的內容就像是一個木假山,華麗的詞藻掩蓋了實質性的觀點。
4. 大學生:這個政治宣傳活動就像是一個木假山,表面上宣揚的是美好的理念,實際上卻沒有真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