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義
基本解釋
(1).猶風操。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序》:“ 建中 四祀, 朱泚 作亂,居我鳳巢;忠臣義士,身死王事,可得而言者,咸悉載之,使后來英杰,貴風義而企慕。”《資治通鑒·梁武帝普通元年》:“ 熙 好文學,有風義,名士多與之游。” 清 吳偉業 《贈家侍御雪航》詩:“吾家侍御公,平生藴風義。”
(2).猶情誼。 唐 高適 《同衛八題陸少府書齋》詩:“深房臘酒熟,高院梅花新。若是周旋地,當令風義親。” 宋 蘇軾 《與陳季常書》之十二:“先生篤於風義,至自割瘦脛以啖我,可謂至矣。”
(3).風度儀態。 宋 梅堯臣 《送張圣民學士知登州》詩:“慕君才行美,風義亦倜儻。”
(4).指詩文的風格義理。 元 辛文房 《唐才子傳·周繇》:“宗派或殊,風義必合。” 章士釗 《趙伯先事略》:“既至校,知有 趙聲 伯先 其人,文章風義冠絶於堂,則大喜,引而親之,相許備至。”
諷諫評議。《晉書·陸機傳》:“奇偉則 虞翻 、 陸績 、 張惇 以風義舉政。”一本作“ 諷議 ”。
成語(Idiom):風義(fēng yì)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y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行舉止符合社會風尚,符合道義準則。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義是由“風”和“義”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風”指社會風尚,即社會中普遍認可的行為規范和準則;“義”指道義準則,即遵循公正和道德原則的行為。風義的含義是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風尚,符合道義準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義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行為得體、合乎規范,尤其是在社交場合中。可以用來贊美一個人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為,也可以用來批評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道義準則。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風義的故事并不多見,但可以通過風義兩個字的意思來理解其含義。風義的來源是古代社會中對人們行為舉止的要求和規范。在古代,人們注重社會風尚和道義準則的遵守,認為一個人的言行應該符合社會的期望和道德的要求。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義是一個名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他的行為一向風義,深受大家的尊敬。
2.他的言談舉止總是符合風義,給人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風”和“義”兩個字的意思聯系起來進行記憶。風義可以理解為“符合社會風尚和道義準則”。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
1.了解古代中國的社會風尚和道義準則,以及對人們行為舉止的要求。
2.學習其他與風義相關的成語,如“風塵仆仆”、“有風度”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為很風義,經常幫助同學們。
2. 初中生:老師告訴我們要做一個風義的人,不要欺負弱小的同學。
3. 高中生:大家都很欣賞他的風義,他是一個很有正義感的人。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培養風義的品質,做一個積極向上的人。
5. 成年人:在社會中,我們要遵守風義,不做違背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