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事
基本解釋
(1).佛教指十個方面所造的善業、惡業。《四十二章經》:“佛言眾生,以十事為善,亦以十事為惡。何等為十?身三,口四,意三。”
(2).特指“十惡”。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吠舍厘國》:“ 吠舍釐城 懈怠苾芻,謬于戒律,有十事出,違十力教。”參見“ 十善 ”、“ 十惡 ”。
成語(Idiom):十事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事情有十個要素或者十個步驟。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事是一個用來形容事情有十個要素或者十個步驟的成語。它強調了事情的完整性和全面性,表示需要按照一定的順序或者步驟來進行。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做事情認真、有條理、有條不紊。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十事這個成語可以用在各種場景中,特別是涉及到需要有條理、按照步驟進行的事情時。例如,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做事情非常認真,一絲不茍,沒有遺漏任何一個步驟。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十事最早出自《東京夢華錄》一書,該書是明代文學家楊慎所著。故事中,有一個人在做事情的時候,非常認真地按照十個步驟進行,最終取得了成功。這個故事傳播開來后,十事這個成語就開始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做事情有條不紊,總是按照十事來進行。
2. 做好一件事情,需要有十事,不能馬虎大意。
3. 這個項目的計劃非常詳細,分為十個步驟,確保每一步都不會出錯。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十事這個成語與數字10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想象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時,按照十個步驟進行,然后將這個過程與十事這個成語聯系起來。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做事情有關的成語,例如“一絲不茍”、“有條不紊”等,以豐富自己的成語知識。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在做作業的時候,按照老師教的十事來做,一點都不馬虎。
2. 初中生:為了準備期末考試,我制定了十個學習計劃,每天都按照計劃進行。
3. 高中生:準備大學入學考試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需要按照十個步驟來進行,不能有絲毫的馬虎。
4. 大學生:在進行科研項目時,我按照十事的原則,一步步地進行實驗和分析,確保結果的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