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惕
析惕(xī tì)
發音(xī tì)
基本含義:指分析、辨別、明察事物的真相和內在本質。
詳細解釋:析惕是由“析”和“惕”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析”意為分析、辨別,指對事物進行仔細的分解和辨別;“惕”意為警惕、警覺,指對事物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敏銳。析惕表示對事物進行深入思考和觀察,以明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使用場景:析惕常用于形容人具有思維敏捷、洞察力強、善于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可以用來指導人們在面對復雜問題時保持警覺和清醒的態度。
故事起源:《論語·公冶長》中有一則故事,孔子曾經問公冶長:“有何於言斯可以從政矣?”公冶長回答說:“其言之不預,其行之不遠,其貌之不恭,其貌之不敬,雖有權,如瞽如聾。吾未見其好者。” 孔子聽后贊嘆道:“真析惕者也。” 這個故事形象地表達了析惕的含義。
成語結構:動賓結構。
例句:
1. 他在分析問題時總是能夠發現問題的關鍵,真是一個析惕的人。
2. 在解決難題時,我們應該保持析惕的思維,不盲目從眾。
記憶技巧:可以將成語“析惕”拆分為“析”和“惕”兩個字,通過對這兩個字的理解和記憶來幫助記憶整個成語的含義。同時,可以結合故事起源來加深記憶。
延伸學習:可以學習其他與思維分析、洞察力相關的成語,如“洞若觀火”、“一覽無余”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小學生:他是一個析惕的孩子,總能夠看到問題的本質。
初中生:在解決數學難題時,我們需要保持析惕的思維,仔細分析題目的要求。
高中生:在面對復雜的社會問題時,我們應該具備析惕的能力,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