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圖
成語(Idiom):披圖
發音(Pronunciation):pī tú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文章或者畫作的內容詳盡而生動。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披圖一詞來源于《左傳·昭公二十六年》,原文是“披圖書而敷其事”。披圖意味著將圖畫敷陳于文字之上,以便更好地說明事物的來龍去脈和細節。因此,這個成語的基本含義指的是文章或畫作的內容詳盡而生動。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披圖常用于描述文章或畫作的精彩之處,也可以用于形容某個人的講述或寫作能力出色。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的披圖一詞,是描述昭公對于一件事情的詳細陳述。在古代,人們經常用圖畫來表達事物的來龍去脈和細節,這種方式被稱為披圖。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短語。動詞“披”表示展開、敷陳,賓語“圖”表示圖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文章披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
2. 這幅畫披圖,展示了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的方法記憶這個成語。將“披圖”聯想成一個人把一幅圖畫展開,詳細地解釋其中的細節,使人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容。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古代文學作品或欣賞名畫,了解更多關于披圖的應用和意義。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用故事來披圖,讓我們更好地理解了課文。
2. 初中生:這本小說的描寫非常披圖,讀起來非常有趣。
3. 高中生:他的演講披圖,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這個問題的復雜性。
4. 大學生:這幅畫的細節披圖得很到位,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