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釁
基本解釋
謂三瑕隙?!?a href="/r_ci_b3b9ab01fe784ea29231f09758de6e23/" target="_blank">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因此五交,是生三釁。敗德殄義,禽獸相若,一釁也;難固易攜,讎訟所聚,二釁也;名陷饕餮,貞介所羞,三釁也?!?李善 注:“ 杜預 《左氏傳》注曰:釁,瑕隙也。”
(1).再三以香涂身。 清 顧炎武 《松江別張處士愨王處士煒暨諸友人》詩:“知己憐三釁,名流重八廚。”參見“ 三釁三浴 ”。
(2).喻反復自省。 宋 黃庭堅 《去年三月清明蔣彥回喜太守監郡》詩:“今當痛自改,三釁復三湔。”
成語(Idiom):三釁(sān xìn)
發音(Pronunciation):sān xì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多次挑釁或冒險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三釁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三”表示多次,而“釁”指的是挑釁或冒險行為。三釁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或組織多次進行挑釁或冒險,表明其行為冒險而危險。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三釁常用于描述某人或某組織多次進行冒險或挑釁的行為。這個成語常見于新聞報道、社會評論或文學作品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三釁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中的一篇文章中。這篇文章講述了一個人多次挑釁國君,最終導致國家陷入危機。這個故事成為了“三釁”這個成語的起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三釁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沒有復雜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三釁了多次,最終惹怒了整個社區。
2. 這個組織一直三釁政府,引發了一場大規模的抗議活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住三釁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三次進行危險的挑釁行為,這樣可以使記憶更加深刻。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三釁這個成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使用情況,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10歲):他三釁了三次,結果被老師嚴厲批評了。
2. 初中生(14歲):他三釁了多次,最終導致了一場大火災。
3. 高中生(17歲):這個政治家三釁了多次,引發了一場國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