訐談
基本解釋
直言。 唐 孫樵 《逐痁鬼文》:“ 樵 嘗欲人美言,則有若教予訐談而鯁人耳者。”
成語(Idiom):訐談 (jié tán)
發音(Pronunciation):jié tá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公開討論、辯論或爭辯的言辭。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訐談是由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訐的本義是指揭發、揭露,談指的是言談、辯論。訐談的含義是公開討論、辯論或爭辯的言辭。這個成語常用于描述辯論激烈、爭議激烈的場合。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訐談常用于描述公開討論、爭辯的場合,特別是指言辭激烈、爭議激烈的情況。例如,可以用訐談來形容兩個政治家在電視辯論中激烈爭論的場景,或者用來形容兩個學者在學術會議上針鋒相對的辯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訐談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宣公十年》。故事中,齊國公子無恤與晏子辯論,辯論激烈而又高明,無恤感嘆道:“吾與晏子訐談,猶喪我也。”意思是說與晏子辯論,就好像是失去了自己。從此以后,“訐談”成為了形容激烈辯論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特定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會議上,雙方代表進行了激烈的訐談。
2. 這場訐談讓人們對這個問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訐談的發音“jié tán”與“解談”發音相近,用來幫助記憶。另外,可以想象兩個人在辯論時激烈的場景,以幫助記憶訐談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新聞報道、政治辯論等來了解訐談的實際應用場景,以及不同人士對訐談的看法和態度。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和同學們在課堂上進行了一場激烈的訐談,討論了我們的假期計劃。
2. 初中生:學校舉辦了一場辯論賽,同學們在訐談中展示了自己的辯論技巧。
3. 高中生:在歷史課上,我們進行了一場關于歷史事件的訐談,爭論了很多觀點。
4. 大學生:在學術會議上,我參與了一場關于科技發展的訐談,與其他學者進行了激烈的辯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