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敗
基本解釋
(1).官名。即司寇。《左傳·文公十年》:“臣免於死,又有讒言,謂臣將逃,臣歸死於司敗也。” 杜預 注:“ 陳 楚 名司寇為司敗。”
(2).泛指司法機關。《周書·文帝紀上》:“臣不能式遏寇虐,遂使乘輿遷幸。請拘司敗,以正刑書。” 宋 岳飛 《奏乞本軍進討劉豫札子》:“死有餘罪,敢逃司敗之誅。” 清 黃宗羲 《子劉子行狀下》:“先生言一旦遘此鞠兇,臣即不致死於賊,亦當歸死,司敗席藁以待。”參見“ 司寇 ”。
成語(Idiom):司敗
發(fā)音(Pronunciation):sī bài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司敗是一個古代成語,指的是官員被貶謫或罷官。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司敗由兩個字組成,司指的是官員,敗指的是被貶謫或罷官。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官員由于犯錯或失職而被貶謫或罷官的情況。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司敗一詞常用于形容官員因為犯錯或失職而被貶謫或罷官的情況。可以用于討論古代官場的政治斗爭、官員的責任與職位的變動等話題。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司敗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場。在古代,官員的地位和職位非常重要,因此,如果一個官員犯錯或失職,他很可能會被貶謫或罷官。司敗成語就是形象地描述了這種情況。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司敗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司是主語,敗是動詞,表示動作的結果。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貪污受賄,最終司敗了。
2. 那位官員因為失職被罷官,徹底司敗。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記憶來記住司敗這個成語。可以將司敗拆分為司和敗,然后想象一個官員因為犯錯或失職而被貶謫或罷官,形象地展示了司敗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除了了解司敗的基本含義和用法外,還可以學習其他與官場相關的成語,如“官逼民反”、“官官相護”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古代官場的政治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媽媽說,如果我不好好學習,將來可能會司敗。
2. 初中生:這位官員因為貪污受賄被司敗了,真是罪有應得。
3. 高中生:在古代官場,司敗是一個官員最不愿意面對的結局,需要時刻保持廉潔。
希望以上的學習指南能幫助你全面了解和記憶“司敗”這個成語。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xù)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