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晦
基本解釋
(1).謂隱藏才能,不使外露。《易·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 王弼 注:“藏明於內,乃得明也;顯明於外,巧所辟也。”《舊唐書·盧鈞傳》:“ 河東軍 節度使 盧鈞 ,長才博達,敏識宏深。藹山河之靈,抱瑚璉之器。多能不燿,用晦而彰。” 宋 曾鞏 《王容季君墓志銘》:“學足以求其內,辭足以達其外,守之用剛,養之用晦。”
(2).指文意含蓄,耐人尋味。 唐 劉知幾 《史通·敘事》:“晦也者,省字約文,事溢於句外……夫能略小存大,舉重明輕,一言而巨細咸該,片語而洪纖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浦起龍 通釋:“晦之云者,意到而筆不到也。”
成語(Idiom):用晦
發音(Pronunciation):yòng hu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利用不明顯或隱晦的方式來達到某種目的。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用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用指利用,晦指不明顯或隱晦。用晦的含義是指通過使用不明顯或隱晦的方法來達到某種目的。這種方法常常是巧妙而難以察覺的,使人難以發現其真實意圖。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用晦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事的手段狡猾、隱蔽,不容易被察覺。它可以用來描述一些不光明或不誠實的行為,也可以用來指某人的巧妙策略或手段。例如,在政治上,用晦可以指代某個政治家運用巧妙的手法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在商業上,用晦可以形容某個商人利用不明顯的方式來獲得利益。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襄公二十一年》中有記載:“晉國有位名叫子晳的人,他被任命為司馬(古代官職),卻沒有實際的權力。子晳為了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他利用不明顯的方法,暗中干預國家事務,最終取得了重要的地位。”由此故事演變而來的成語用晦,形容了子晳巧妙地運用不明顯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用晦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用是動詞,晦是形容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善于用晦的手段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2. 這位政治家善于用晦的方式來控制局面。
3. 商人們常常利用晦的手段來獲取更多的利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用晦的發音yòng huì與“用灰”進行聯想,灰是一種顏色暗淡的物質,與晦的意思相符。同時,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黑暗中使用晦的方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用晦相關的成語,例如用詐、用心、用意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用晦的方法偷吃了我的零食,我一開始都沒發現。
2. 初中生:她總是用晦的手段來追求自己的利益,讓人很難捉摸她的真實意圖。
3. 高中生:這位政治家善于用晦的策略來掌握政治局勢,讓人難以揣摩他的真實意圖。
4. 大學生:商人們常常利用晦的手段來獲取更多的利益,這需要一定的智慧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