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儉拜公
基本解釋
南朝 王儉 字 仲寶 ,幼篤學,手不釋卷。二十八歲遷 齊 尚書右仆射,領吏部,尋改封 南昌縣公 。見《南史·王儉傳》后以“王儉拜公”指謂少年得志。 清 吳偉業 《海虞孫孝維三十贈言》詩之四:“ 王儉 拜公猶昨歲, 張充 學《易》在今年。”
成語(Idiom):王儉拜公
發音(Pronunciation):wáng jiǎn bài gō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心恭順地向有權勢的人討好奉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王儉拜公”來源于明代小說《水滸傳》中的故事。故事中,王儉是一個聰明機智、反應敏捷的人,他深知自己無法靠自己的能力來得到官位,于是他決定向權勢人物拜托,以求得官職。他虛心恭順地向權勢人物討好奉承,最終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官位。因此,“王儉拜公”成為一個形容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心恭順地向有權勢的人討好奉承的成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人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心恭順地向有權勢的人討好奉承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某人在工作場合或社交場合中,為了獲得某種利益或地位而極力討好上司、領導或權勢人物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王儉拜公”的故事起源于中國明代小說《水滸傳》。在這部小說中,王儉是一個聰明機智、反應敏捷的人,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策略成功地得到了官位。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語+動詞+賓語+狀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為了得到晉升機會,一直在王儉拜公。
2. 在公司里,有些員工總是王儉拜公,希望能得到領導的賞識。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記憶故事中王儉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虛心恭順地向權勢人物討好奉承的情節來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水滸傳》這部中國古代小說,以及其中的其他有趣故事和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為了得到老師的夸獎,一直在王儉拜公。
2. 初中生:為了獲得班級的班長職務,小紅一直在王儉拜公。
3. 高中生:為了進入理想的大學,小李一直在王儉拜公。
4. 大學生:為了得到實習機會,小王一直在王儉拜公。
5. 成年人:為了升職加薪,小張一直在王儉拜公。
希望以上學習指南能夠幫助你更好地理解和運用成語“王儉拜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