謿訐
成語(Idiom):謿訐
發音(Pronunciation):zhāo jié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們言辭狡猾,嘴巴不干凈,善于用言語來攻擊、誹謗和中傷他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謿訐一詞源自于《左傳·昭公十四年》:“昔者晉侯使荊軻伐秦,而宣子與之,曰:‘吾聞之,言之無文,行之不遠。’”意思是指宣子以言辭攻擊荊軻,貶低其行動,暗示他不會成功。后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謿訐,用來形容人們言辭狡猾,善于用言語來攻擊、誹謗和中傷他人。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謿訐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那些善于用言辭攻擊他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用它來描述那些喜歡用惡意言辭詆毀他人形象的人,或者用來批評那些善于挑撥離間、制造謠言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謿訐一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故事中的宣子用言辭攻擊荊軻,這個故事成為了后來形容人們言辭狡猾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謿訐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分別是“謿”和“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總是喜歡謿訐別人,讓人很討厭。
2. 這個人的謿訐之言已經讓他失去了很多朋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謿訐這個成語與“嘴巴不干凈”、“攻擊他人”等意象進行聯想,以幫助記憶該成語的基本含義和使用場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辭攻擊、誹謗相關的成語,例如“挑撥離間”、“捕風捉影”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謿訐同學,讓大家很不開心。
2. 初中生:班上有個同學喜歡謿訐老師,讓整個班級氣氛很緊張。
3. 高中生:網絡上有很多人喜歡謿訐明星,這是不應該的行為。
4. 大學生:社交媒體上有些人利用謿訐他人來獲取關注和點擊量,這種做法是不道德的。
5. 成年人:我們應該保持良好的言辭,不要謿訐他人,互相尊重是社會和諧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