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癥蟲
基本解釋
一種寄生蟲,因形狀細長似發而得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一·胡麻》﹝修治﹞:“髮癥飲油……治胸喉間覺有癥蟲上下,嘗聞蔥豉食香,此乃髮癥蟲也。二日不食,開口而臥,以油煎蔥豉令香,置口邊,蟲當出,以物引去之,必癒。”參見“ 髮癥 ”。
成語(Idiom):發癥蟲
發音(Pronunciation):fā zhèng chó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因為自身的過錯或缺點而受到懲罰或遭受不幸。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發癥蟲是由“發病”和“蟲子”兩個詞組合而成的成語。其中,“發病”指人因為自身的過錯或缺點而受到懲罰或遭受不幸,“蟲子”則是比喻個人的缺點或過錯。這個成語形象地比喻了人的缺點或過錯就像一種寄生蟲一樣,會給人帶來痛苦和不幸。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通常用于形容因為自身的過錯或缺點而遭受到不幸的人。也可以用來警示他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以免遭受不幸。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的一則故事中。故事講述了一個貪婪的官員因為貪污受賄而被發現,最終被判處死刑。這個故事通過“發癥蟲”這個形象化的比喻,告誡人們不要貪圖私利,否則會自食其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要由兩個詞組成,采用動賓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因為貪污受賄而被開除,真是自作自受,被發癥蟲了。
2. 別人勸過他多次,可他就是不聽,現在遭受到了不幸,真是發癥蟲。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發癥蟲”這個形象化的比喻來記憶這個成語。想象一個蟲子寄生在人體內,不斷發病,引發各種不幸的情況。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自食其果”、“自作自受”等,可以進一步豐富對這類成語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小明因為不好好學習,結果考試不及格了,真是發癥蟲。
2. 初中生:小紅一直欺負同學,現在同學們都不喜歡她了,她真是發癥蟲。
3. 高中生:小王一直沉迷于游戲,現在成績越來越差,他真是發癥蟲。
4. 大學生:小李因為不好好上課,結果畢業找不到工作,他真是發癥蟲。
5. 成年人:他因為不守交通規則,結果發生了交通事故,他真是發癥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