軫石
成語(Idiom):軫石
發音(Pronunciation):zhèn sh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對不公正、不合理的事情感到憤慨和不滿。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軫石源自《左傳·僖公十四年》:“敢軫石而食之。”意為“敢于用石頭來表達憤怒”。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面對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現象時,敢于表達憤慨和不滿的精神。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軫石一詞常用于描述對社會不公、不合理現象的憤慨和不滿,也可以用于形容個人對不公平待遇的抗議和反抗。在寫作、演講和日常交流中,可以使用軫石來表達自己對不公正現象的態度和立場。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軫石的故事源自《左傳·僖公十四年》。當時,齊國的僖公在位,他對國家的財政問題視而不見,只顧自己的享樂。他的大臣公孫軫看不過去,于是敢于軫石以表達自己的憤慨。這個故事成為了軫石這個成語的來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軫石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軫”是動詞,表示“敢于表達憤怒”,“石”是名詞,表示“石頭”。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對社會不公的現象感到非常憤怒,敢于軫石。
2. 在面對不公平待遇時,我們應該學會軫石,不畏強權。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軫石與憤怒的情緒聯系起來,想象自己用石頭砸向不公正的事物,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意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歷史故事和現實案例,加深對軫石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對考試不公平的事情感到很憤怒,我要軫石!
2. 初中生:班級里有人欺負弱者,我決不軫石,要保護他們的權益。
3. 高中生:面對社會不公,我們應該勇于軫石,爭取公正和平等。
4. 大學生:在大學里,我們應該軫石,為自己的權益和利益爭取更好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