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怪乎
基本解釋
謂對某種現象不感到奇怪。 明 李贄 《復焦弱侯書》:“﹝今之學者﹞以學起名,以名起官……使學不足以起名,名不足以起官,則視棄名如敝帚矣。無怪乎有志者多不肯學。” 清 李漁 《閑情偶寄·詞曲上·結構》:“止因詞曲一道,但有前書堪讀,并無成法可宗,暗室無燈,有眼皆同瞽目,無怪乎覓途不得,問津無人。” 洪深 《觀劇導演的初步知識》上篇三:“臺上許多事物,孤立看去,似乎不合常理,不可思議,無怪乎一些非議它的人,目它為非人的語言,非人的狀貌,非人的動作。”
成語(Idiom):無怪乎
發音(Pronunciation):wú guài h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表示對某種情況或結果感到不奇怪、不驚訝。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無怪乎是由“無”、“怪”、“乎”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無”表示沒有,沒有什么;“怪”表示奇怪、驚訝;“乎”表示疑問的語氣助詞。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沒有什么可怪的,情況如此也不足為奇。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無怪乎常用于表達對某種情況或結果不感到驚訝、不感到奇怪的心態。可以用于解釋某個人的行為、某個事件的發生等。也可以用于調侃自己或他人的一些特點或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無怪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學家馮夢龍的《警世通言》中。故事講述了一個人在路上撿到了一塊金子,卻不敢告訴別人,最后被人發現后卻被誤會為盜竊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時候事情的發展并不出乎意料,所以我們不必感到驚訝。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無怪乎的結構比較簡單,由三個字組成,沒有特別復雜的結構。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很懶散,無怪乎成績不好。
2. 這么多人排隊,無怪乎等了這么久。
3. 他經常遲到,無怪乎老師對他很生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無怪乎”拆分為“無”、“怪”、“乎”三個字來記憶。同時,可以將這個成語與一個有趣的故事或場景聯系起來,以幫助記憶。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閱讀相關的故事、文章,了解更多關于“無怪乎”的使用場景和故事背景。也可以查閱成語詞典,學習更多與“無怪乎”相關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一直喜歡吃零食,無怪乎他的牙齒不好。
2. 小學生:小紅一直不愛運動,無怪乎她的體力不夠。
3. 初中生:小王考試一直不用功,無怪乎成績不理想。
4. 高中生:小李經常晚上玩手機,無怪乎第二天上課困得不行。
5. 大學生:小張從來不去圖書館借書,無怪乎他的知識面比較狹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