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堂
基本解釋
亦稱“ 參堂 ”。 宋 官員注授差遣的方式之一。京朝官若不經吏部注授差遣,而直接赴政事堂由宰相注授,謂之“干堂”。 宋 周煇 《清波雜志》卷十一:“叔祖侍郎 婺 倅滿秩造朝,未暇干堂,且歸 嘉禾 。”
成語(Idiom):干堂
發音(Pronunciation):gàn tá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正大光明的庭堂,也比喻公正、正直的言行。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干堂原指正大光明的庭堂,是指公正、正直的言行。在現代漢語中,干堂多用于形容人的品德正直、言行光明,不偏私不偏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贊揚、稱贊他人的正直、公正品德,也可以用于自我表達。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左傳·哀公十三年》:“公卿患呂氏,將討之,子貢曰:‘無廟堂之憂,而有干堂之慮,不亦宜乎?’”這個故事講述了子貢對公卿的忠告,表示不應該擔憂廟堂之事,而應該擔心自身的正直品德。從此,干堂成為了形容正直、公正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干堂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干”和“堂”兩個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一直以來都是個干堂正直的人。
2. 這位法官在處理案件時總是秉公辦事,堪稱干堂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站在一個正大光明的庭堂中,代表著自己的言行正直、公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了解更多與正直、公正相關的成語,如“公正無私”、“廉潔奉公”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說,我們要像干堂一樣,做一個正直的人。
2. 初中生:我覺得班長是一個干堂正直的人,他總是秉公辦事。
3. 高中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我們要保持干堂的品德,不做任何不正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