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放之四海而皆準
發音(Pronunciation):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某一原則或規則適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人,普遍適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該成語的意思是指某一原則或規則適用于任何地方、任何人,具有普遍適用性。無論在哪個地方,哪個國家,哪個群體,該原則或規則都是適用的。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描述某個觀點、原則、規則等在不同情況下都是適用的情況。可以用于論述普遍規律、普遍真理等。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天下之理,放之四海而皆準。”后來成為常用的成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放之(放在)四海而皆準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道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分國家和地域。
2. 真理是普遍的,放之四海而皆準。
3. 這個原則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論是誰都能理解。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放之四海而皆準”理解為“放在四個海洋里都是準確的”。可以通過與海洋相關的形象進行聯想,幫助記憶這個成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普遍適用性相關的成語,如“一視同仁”、“不分藍綠”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這個數學定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管在哪里都是正確的。
2. 初中生:道德規范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要遵守。
3. 高中生:科學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
4. 大學生:法律法規應該放之四海而皆準,保障社會的公平和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