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揲
基本解釋
爭斗。《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石勒別傳》:“ 陽 性剛愎,每輕 勒 ,與爭漚麻池,共相打揲,互有勝負。”
收拾;安排。 宋 蘇軾 《答潘彥明書》:“ 雪堂 如要偃息,且與打揲相伴,使忘遷謫之意,亦諸君風義也。” 元 沙正卿 《斗鵪鶉·閨情》套曲:“挑綉也無心,茶飯不應口,付能打揲起傷春,誰承望睚不過暮秋!”《三國志平話》卷下:“一日 曹操 夜靜私行,見軍打揲行李。”
打揲(dǎ zhāi)
發音:dǎ zhāi
基本含義:指插手、干涉別人的事情。
詳細解釋:打揲是一個由“打”和“揲”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打”意為插手、干涉,“揲”意為摘取、掐斷。打揲的基本含義是指插手、干涉別人的事情,表示某人沒有資格或權力干涉別人的事務。
使用場景:打揲多用于貶義,常用于形容某人對他人的事情過分干涉,或者無理地插手別人的私事。可以用來形容某人愛管閑事、好插手、喜歡干涉他人的事務。
故事起源:打揲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戰國策·秦策四》中。故事中,秦惠王在臥病不起時,他的兒子、太子丹自作主張地接見外臣。當時的大臣們認為太子丹無權插手國家大事,便對他說:“太子無權揲國家大事。”從此,“打揲”一詞就用來形容某人插手他人的事務。
成語結構:成語“打揲”的結構是“動詞+動詞”,表示某人插手、干涉他人的事情。
例句:
1. 他老是打揲別人的家務事,真是煩人。
2. 這件事與他無關,他何必要打揲呢?
記憶技巧:可以將成語“打揲”與“插手”聯系起來記憶,因為打揲的基本含義就是插手、干涉他人的事情。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比如“管閑事”、“多管閑事”等,來擴展對于插手、干涉他人事務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老是打揲我們的游戲,讓我們很不開心。
2. 初中生:老師總是打揲我們的交流活動,覺得我們不懂得處理問題。
3. 高中生:他不該打揲這件事,這明顯是我們自己的私事。
4. 大學生:他總是打揲別人的戀愛關系,真是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