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夷
成語(Idiom):收夷
發音(Pronunciation):shōu yí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收服外族,使其歸附于自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收夷源自《尚書·虞書·夏書》:“夏后氏世子摯,以世子待于夏廟,夏人不敢收夷。”意為夏后氏的世子摯在夏廟中待遇優厚,夏人不敢將夷族收歸。后來,收夷逐漸演變為指收服外族,使其歸附于自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收夷常用于描述統一國家、收復失地、征服外族等情境中。可以用于講述歷史事件、國際關系以及個人成就等方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尚書·虞書·夏書》的記載,收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后氏的世子摯在夏廟中待遇優厚,夏人不敢將夷族收歸的歷史事件。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收夷是一個動賓短語,由“收”和“夷”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帶領軍隊,收夷征服了邊境的蠻族。
2. 這位將軍用智慧和勇氣,收夷安撫了叛亂的部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收夷”記憶為“收服夷族”,夷族是指外族,通過收服夷族來記憶成語的基本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相關成語,如“收拾殘局”、“收編”等,了解更多關于收服、整頓等方面的成語。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告訴我們,要用知識的力量收夷我們的無知。
2. 初中生(13-15歲):歷史書上記載著很多關于古代帝王如何收夷的故事。
3. 高中生(16-18歲):在現代社會,國家通過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來收夷外族,實現和平共處。
4. 大學生及以上(18歲以上):在國際關系中,各國通過外交手段和經濟合作來收夷其他國家,實現共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