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恚
成語(Idiom):悲恚(bēi huī)
發音(Pronunciation):bēi hu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悲傷、痛苦之情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悲恚是由“悲”和“恚”兩個詞組成的成語。悲指悲傷、憂愁,恚指憤怒、憤慨。悲恚表示悲傷和憤怒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形容極度痛苦、悲痛不已。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悲恚常用于形容因某種原因而感到極度悲傷、痛苦、憤怒的情況。可以用于描述個人的情感體驗,也可以用于描繪社會、歷史上的悲慘事件。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傳,悲恚出自《論語·述而》。在這個故事中,孔子的學生子路因為追求正義而被迫離開家鄉,他離別時感到非常悲傷和憤怒,因此用悲恚來形容自己的心情。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悲恚是由兩個形容詞組成的成語,形容詞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系,但共同表達了悲傷和憤怒的情感。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聽到這個消息后,悲恚交加,無法自控。
2. 在那場悲恚的災難中,無數家庭失去了親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悲恚理解為“悲傷+憤怒”,形象地表示悲傷和憤怒交織在一起的情感。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悲恚相關的成語,如“悲天憫人”、“悲痛欲絕”等,以加深對悲傷和憤怒情感的理解和應用。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8歲):聽到小狗被欺負的消息,小明感到悲恚,決定去保護它。
2. 初中生(14歲):看到戰爭的慘狀,他們心中充滿了悲恚和憤怒。
3. 高中生(17歲):在考試失敗后,他感到悲恚,但他決心努力再次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