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鴟巾
成語(Idiom):蹋鴟巾
發(fā)音(Pronunciation):tà chī j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行為低劣,品德敗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蹋鴟巾是由“蹋”、“鴟”、“巾”三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蹋”意為踩踏;“鴟”是一種猛禽,象征著邪惡;“巾”指的是頭巾。整個成語的意思是指人行為低劣,品德敗壞,比喻人的行為惡劣,不知廉恥。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那些道德敗壞,品行惡劣的人,可以用于社會道德教育、品德修養(yǎng)等方面的討論。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蹋鴟巾最早出自《莊子·秋水》:“以為蹋鴟巾而自以為蹈水幕也。”故事中描述了一個人看到別人踩踏臟污的頭巾,自以為是踩在水幕上,顯示了他的品行低劣和自以為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蹋鴟巾的結構為“動詞+名詞+名詞”,形象地描繪了人行為低劣,品德敗壞的情景。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這個人竟然偷了那位老人的錢包,真是蹋鴟巾之輩。
2. 他不僅經(jīng)常欺騙他人,還竟然敢說自己是正直的人,真是蹋鴟巾。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lián)想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踩踏一塊臟污的頭巾,展示了他的品行低劣和自以為是。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了解莊子的其他哲學思想,深入學習中國古代哲學文化。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班上有一個同學老是欺負別人,真是蹋鴟巾。
2. 初中生:那個學生不僅作弊,還敢說自己是學習好的,真是蹋鴟巾之徒。
3. 高中生:他偷了別人的手機,還不承認,真是蹋鴟巾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