攪盆
成語(Idiom):攪盆
發音(Pronunciation):jiǎo pé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以挑撥、煽動等手段制造紛爭、混亂的行為。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攪盆”源于《莊子·外物》:“子糟與子醢,俱舍之矣,焉得與子之盆攪之乎!”意為將醬菜和醬一同舍棄,怎么能和你的盆子攪拌呢?這里的“攪盆”比喻挑撥、煽動等行為,使事情變得混亂。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某人故意制造紛爭、煽動事端的行為,也可用于形容某人故意挑撥他人關系、破壞和諧氛圍的行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相傳古代有個烏鴉撿到了一塊肉,它不想自己獨享,就想方設法攪拌水中的盆子,讓其他鳥兒也分享這塊肉。這個故事形象地說明了攪盆的含義。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主體詞“攪盆”是一個動賓結構,其中“攪”是動詞,表示攪拌,而“盆”是賓語,表示容器。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喜歡攪盆,總是在背后挑撥離間。
2. 這個人經常攪盆,導致整個團隊關系緊張。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攪盆”。可以想象一個人在攪拌盆中的食物,而這個人的動作非常激烈,攪拌得到處都是,引發了混亂和紛爭的場景,這樣就能夠記住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通過學習相關成語來擴展對攪盆這個行為的理解,如“攪局”、“挑撥離間”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幼兒園學生:小明喜歡攪盆,把桌子上的水果擺弄得到處都是。
2. 小學生:同學之間要相互友好,不要攪盆,破壞班級的和諧氛圍。
3. 初中生:他總是喜歡攪盆,挑撥我們之間的關系,讓大家都很不開心。
4. 高中生:有些人喜歡攪盆,制造紛爭,他們應該受到懲罰。
5. 大學生:大家要理智對待問題,不要被別人的攪盆行為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