逋刻
逋刻(bū kè)
發音:bū kè
基本含義:逋逃遲延。
詳細解釋:逋刻是由“逋”和“刻”兩個字組成的成語。逋指逃跑,刻指拖延。逋刻的基本含義是指逃跑拖延,指某人因為逃避責任或拖延行動而導致事情不順利。
使用場景:逋刻一詞常用于形容某人不按時完成任務或逃避責任的情況。可以用于各種工作、學習、生活場景中。
故事起源:逋刻一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項羽本紀》中的一段描述項羽的故事中。故事中,項羽在劉邦即將進攻咸陽之際,卻因為沉迷于酒色之中,逃避了應該做的準備工作,導致最終戰敗。從此,逋刻成為形容逃避責任、拖延行動的詞語。
成語結構:“逋刻”是一個動賓結構的成語,其中“逋”是動詞,表示逃避;“刻”是動詞,表示拖延。
例句:
1. 他經常逋刻工作,導致項目延誤。
2. 我們不能逋刻學習,要按時完成作業。
記憶技巧:可以通過把“逋”字與“逃”字聯想起來,表示逃避;而“刻”字與“拖”字聯想起來,表示拖延。通過聯想這兩個意思,可以更容易記憶“逋刻”的含義。
延伸學習:可以進一步學習與“逋刻”相關的成語,如“逃之夭夭”、“拖泥帶水”等,擴展對逃避責任、拖延行動等情況的描述。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逋刻寫作業,老師批評了他。
2. 初中生:我不喜歡和逋刻的同學一起合作,他總是拖延進度。
3. 高中生:考試前一天才開始復習,真是太逋刻了。
4. 大學生:他逋刻交論文,結果被教授批評了。
【版權聲明】 本文為查字典網站原創文章,版權歸查字典所有。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內容。違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