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甲鳴君
成語(Idiom):越甲鳴君
發音(Pronunciation):yuè jiǎ míng jū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臣子對君主直言不諱,毫不諱言地進諫,不畏懼君主的權勢,堅持真理和正義。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越甲鳴君,原指越國的甲兵在國君的面前敲擊甲胄,以表示自己的勇猛和忠誠。后來成為成語,形容臣子對君主直言不諱,敢于提出真實和正確的意見。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臣子對君主坦誠直言,毫不畏懼地向君主提出建議或批評。也可用于形容個人對權威人物堅持真理和正義的態度。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根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越國有一位名叫伍子胥的大臣,他對君主勾踐忠心耿耿,毫不畏懼地向君主提出建議。有一次,勾踐聽信驕傲自滿的寵臣的話,決定不再與強大的吳國作戰,而是將越國的國土割讓給吳國。伍子胥對此深感憤慨,他穿上甲胄,敲擊戰鼓,站在勾踐面前,表示自己愿意率領越國的甲兵與吳國作戰,為國家爭取利益。這一幕令勾踐深感震動,決定聽從伍子胥的意見,最終成功收復失地。后來,人們用“越甲鳴君”來形容臣子堅持真理和正義的精神。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動賓短語,由“越甲”和“鳴君”兩個部分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作為一名好的領導者,你應該歡迎下屬越甲鳴君,提出真實和寶貴的建議。
2. 在團隊中,每個成員都應該有勇氣越甲鳴君,為團隊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意見和建議。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越甲鳴君”與勇敢直言的形象聯系起來,想象一位甲士敲擊戰鼓,直言不諱地向君主提出建議。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中國古代的歷史故事,了解其他具有類似精神的臣子和君主之間的故事,如“諫爭鼎峙”、“進諫十事”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老師,我們應該越甲鳴君,向校長提出我們的建議,讓學校變得更好。
2. 中學生(13-18歲):作為學生代表,我要越甲鳴君,向校方反映同學們的意見和需求。
3. 大學生(19-22歲):在大學里,我們應該勇于越甲鳴君,為自己的權益和課程質量爭取更好的條件。
4. 成年人(23歲及以上):作為一名員工,我會越甲鳴君,向公司領導提出對工作環境和待遇的改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