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滯
成語(Idiom):濡滯(rú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rú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事物濕潤而滯留不流動,比喻行動遲緩或思維遲鈍。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濡滯一詞由“濡”和“滯”兩個字組成。“濡”表示濕潤,滋潤;“滯”表示停滯、不流動。濡滯一詞形容事物濕潤而滯留不流動,比喻行動遲緩或思維遲鈍。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描述人的行為或思維遲緩不靈活,無法及時做出反應或處理事情。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濡滯一詞常用于形容人的行動遲緩或思維遲鈍的情況。例如,可以用來形容某人在緊急情況下反應遲鈍,無法及時采取行動;也可以用來形容某人的思維緩慢,難以理解和解決問題。這個成語在日常口語和寫作中都可以使用。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濡滯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四年》中,是由中國古代文學家魯迅先生所引用的。故事中,魯迅先生引用了“猶以浸潤濡滯”來形容時代的人們思維遲鈍,無法及時行動。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濡滯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思維濡滯,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問題。
2. 在緊急情況下,他的行動總是濡滯不前,無法及時采取措施。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濡滯”與行動遲緩或思維遲鈍的情況聯系起來,來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想象一個濕潤的地面上有一灘水,但是水卻一動不動,無法流動,就好像行動遲緩或思維遲鈍一樣。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成語感興趣,可以繼續學習其他成語,了解它們的起源和使用方法。同時,也可以學習相關的詞語和表達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和語言表達能力。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行動總是濡滯不前,老師常常要催促他才能完成作業。
2. 初中生:在比賽中,他的反應慢得像濡滯的烏龜,總是輸給其他選手。
3. 高中生:她的思維濡滯,總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理解復雜的數學問題。
4. 大學生:在工作中,不能濡滯不前,要及時行動,才能取得好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