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虀
成語(Idiom):鹽虀(yán zhì)
發音(Pronunciation):yán z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過分計較小事情的人,形容人小心眼、斤斤計較。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鹽虀來源于《莊子·逍遙游》:“鹽者,味也;虀者,憂也。”意為鹽是有味道的,而虀則是憂愁的。結合在一起,形容人為了小事情而憂愁、計較。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一般用于批評那些過分計較小事情的人,形容他們小心眼、斤斤計較。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莊子·逍遙游》是中國古代哲學家莊子的著作之一,其中有一段描述了莊子與他的好友齊物論道。在這段文字中,莊子以鹽和虀來比喻兩種不同的心態,從而引發了對于鹽虀成語的誕生。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鹽虀”由兩個漢字組成,沒有固定的詞序。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太鹽虀了,連一點小事都要爭個明白。
2. 別和他一起工作,他太鹽虀,什么都要算計。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一個人在鹽堆中計算著每一粒鹽的數量,表示這個人過分計較小事情。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了解更多關于莊子哲學思想的內容,深入理解“鹽虀”成語的含義和用法。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老是計較誰的鉛筆更長,真是太鹽虀了。
2. 初中生:我同桌很鹽虀,每次都要爭論座位的問題。
3. 高中生:有些人太鹽虀,連考試分數都要和別人比較。
4. 大學生:大家都成年了,還有人為了小事情斤斤計較,真是太鹽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