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部從事
基本解釋
謂眾多輔助官吏。《三國志·魏志·劉馥傳》“子 熙 嗣” 裴松之 注引 晉 孫盛 《晉陽秋》:“﹝ 劉弘 ﹞每有興發,守書郡國,丁寧款密,故莫不感悅,顛倒奔赴,咸曰:‘得 劉公 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也。’”亦省作“ 十部 ”。 宋 蘇軾 《答彭賀州啟》:“溫詞曲盡,賢於十部之見臨。”
成語(Idiom):十部從事
發音(Pronunciation):shí bù cóng sh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一個人同時從事多個職務或承擔多項工作。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十部從事源自《左傳·昭公二十二年》:“昭公十部從事,君命之也。”意為昭公同時承擔了十項工作,這是君主的命令。后來,這個成語被引申為一個人同時從事多個職務或承擔多項工作。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十部從事常用于形容一個人工作繁忙,同時承擔多個職責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企業高管、政府官員或者學生等在工作、學習或生活中充滿忙碌的場景。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十部從事”的故事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魯國。昭公是魯國的一位君主,他同時承擔了十個職務,這是君主的命令。后來,人們用“十部從事”來形容一個人同時從事多個職務或承擔多項工作。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十部從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四字成語,其中“十部”表示多個,從事表示工作或職務。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在公司里十部從事,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
2. 這位校長除了管理學校,還兼任教務主任、班主任等多個職務,真是十部從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將“十部從事”拆分為“十”和“部從事”兩部分來記憶。其中,“十”表示多個,而“部從事”表示工作或職務。可以聯想到一個人同時承擔多個職務的忙碌場景,從而記住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相關的成語,如“三頭六臂”、“百折不撓”等,來拓展對多重工作或職務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老師一天要上課、批改作業、管理班級,真是十部從事。
2. 初中生:我媽媽不僅要工作,還要照顧家務和照顧我,她真是十部從事的超級媽媽。
3. 高中生:作為班長,我除了要組織活動,還要處理班級事務,感覺自己像是十部從事的校長。
以上是關于“十部從事”詞語的學習指南,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