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Idiom):睚眥之隙(yá zì zhī xì)
發音(Pronunciation):yá zì zhī xì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仇敵之間的微小隙縫,形容仇恨之深。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成語“睚眥之隙”源自《詩經·小雅·采薇》:“誰謂河廣,一葦杭之。”其中,“睚眥”指眼角,即極小的隙縫。成語“睚眥之隙”比喻仇敵之間微小的隙縫,形容仇恨之深。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敵對雙方之間仇恨的深厚,關系緊張,甚至微小的事情都可能引發沖突的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成語“睚眥之隙”的故事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歷史典故。據說,戰國時期,楚國和齊國之間有一位叫做景差的將軍,他對齊國的仇恨極深。有一次,景差和齊國的將領田忌在比賽馬匹的時候發生了爭執,景差因此對田忌懷恨在心。后來,楚國和齊國發生戰爭,景差借機報復,但最終失敗。這個故事中的景差就是一個睚眥之隙的典型例子。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睚眥之隙”的結構是由兩個詞組成的,其中“睚眥”是名詞短語,表示眼角;“之隙”是由介詞“之”和名詞“隙”組成的短語,表示微小的隙縫。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們之間的仇恨已經深入骨髓,已經到了睚眥之隙的地步。
2. 兩個國家之間的睚眥之隙,導致了一場激烈的戰爭。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睚眥”這個詞的發音,與“眼睛”進行聯系,進而想象兩只眼睛之間的微小隙縫,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仇恨、沖突相關的成語,如“秋后算賬”、“水火不容”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們之間的睚眥之隙導致了很多爭吵和打架。
2. 初中生:兩個國家之間的睚眥之隙最終演變成了一場殘酷的戰爭。
3. 高中生:歷史上的睚眥之隙常常成為國家間長期沖突的根源。
4. 大學生:我們應該努力消除睚眥之隙,促進不同國家之間的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