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相
基本解釋
(1).產生宰相。 南朝 梁 虞羲 《敬贈蕭咨議》詩之三:“相門出相,德門有德。” 唐 李商隱 《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收旗臥鼓相天子,相門出相光青史。”參見“ 出將 ”。
(2).出任為宰相。 宋 邵伯溫 《聞見前錄》卷十一:“一日出相天下,則功被社稷,澤及生靈。”
(3).出丑的樣子。《二刻拍案驚奇》卷三:“何不配與他了,也完了一件事,省得他做出許多饞勞喉急出相。”參見“ 出洋相 ”。
(4).有的書籍,書頁上面是插圖,下面是文字,謂之“出相”。 魯迅 《且介亭雜文·連環圖畫瑣談》:“ 宋 元 小說,有的是每頁上圖下說,卻至今還有存留,就是所謂‘出相’; 明 清 以來,有卷頭只畫書中人物的,稱為‘繡像’。”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死魂靈百圖>小引》:“知道和 中國 向來的‘出相’或‘繡像’有怎樣的不同,或者能有可以取法之處。”
(5).舊時買妾買婢,由媒人帶給買主看看,謂之“出相”。
成語(Idiom):出相 (chū xiàng)
發音(Pronunciation):chū xiàng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人在外表、舉止等方面顯露出的特征或特點。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出相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外表、舉止或行為所顯現出的特征或特點。它可以用來描述一個人的儀態、風采、氣質等方面。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形象或風度,通常帶有正面的評價。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出相這個成語常常用來夸獎或贊美一個人在外表或舉止方面的優秀表現。它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儀態端莊、風度翩翩、氣質高雅等等。這個成語通常用于正式場合或者文學作品中。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出相這個成語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古代中國,人們非常注重儀態和外表的表現。一個人的出相被認為是他的品德和修養的體現。因此,出相成為了評價一個人的重要標準之一。這個成語在古代文人雅士中廣泛使用,并逐漸流傳至今。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這個成語由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出”是動詞,表示顯露、表現的意思;“相”是名詞,表示特征、特點的意思。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出相很好,舉止得體,給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2. 她的出相端莊大方,身上散發著一股自信和優雅的氣質。
3. 這位演員的出相很符合角色的要求,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記住出相這個成語可以通過聯想記憶。可以想象一個人從外面走進來,他的出相就是他顯現出來的特征和特點。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如果你對出相這個成語感興趣,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外表、舉止相關的成語,比如“風度翩翩”、“儀表堂堂”等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出相很好,每天穿著整齊,舉止文明。
2. 初中生:她的出相非常優雅,走路的姿勢很美。
3. 高中生:他的出相給人一種自信和大氣的感覺,很吸引人。
4. 大學生:她的出相很出眾,不僅外表漂亮,舉止也很得體。
5. 成年人:他的出相非常舒服,看上去很有修養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