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囿
成語(Idiom):辯囿(biàn yòu)
發音(Pronunciation):biàn yòu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辯論爭辯時雙方互不相讓,各執己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辯囿是由“辯”和“囿”兩個字組成的成語。“辯”指辯論、爭辯,“囿”指圍起來的地方。辯囿形容雙方在辯論時堅持己見,不肯讓步,無法達成共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常用于形容雙方爭論時堅持己見,不肯妥協的情況。也可以用于形容辯論場合中的僵持局面。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辯囿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二十六年》中。故事講述了齊國的晉陽侯和鄭國的大夫子賈之辯論時,雙方爭論激烈,無法達成一致。最后,晉陽侯說:“吾與子辯囿,無所得也。”意思是說,雙方辯論無果,無法達成共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成語“辯囿”的結構是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會議上,雙方代表辯囿不休,無法達成共識。
2. 這兩個人的意見完全相反,他們在辯論中陷入了辯囿的狀態。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記憶成語“辯囿”。可以想象兩個人在一個圍起來的地方進行激烈的辯論,互不相讓,就好像被困在一個囿(yòu)里無法逃脫。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辯論、爭辯相關的成語,如“辯駁”、“爭辯”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6-12歲):在班級辯論賽中,同學們辯囿不休,每個人都想說服別人支持自己的觀點。
2. 初中生(13-15歲):在辯論比賽中,兩支隊伍的辯手辯囿得非常激烈,場面十分精彩。
3. 高中生(16-18歲):學生們在班會上就是否應該取消校服進行了激烈的辯論,但最終陷入了辯囿的僵持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