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犴
成語(Idiom):牢犴
發音(Pronunciation):láo fàn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人心思縝密,難以琢磨。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牢犴是由兩個詞組成的成語,牢意為堅固、穩定,犴意為心思、思維。合起來形容一個人的心思非常縝密,難以琢磨。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牢犴多用于形容人的思維復雜、心思深沉,常用于文學作品、演講或者描述某人的性格特點。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據說,牢犴最早出現在《晉書·郭璞傳》中。當時,有一個叫郭璞的人被稱為“郭牢犴”,他的心思非常縝密,難以琢磨。后來,牢犴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心思深沉、難以捉摸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形容詞+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計劃總是牢犴得讓人無法窺見他的真正意圖。
2. 她是一個牢犴的人,無論別人怎么猜測,都猜不透她的想法。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牢犴這個成語與“牢籠”聯想在一起,牢籠是一個堅固的籠子,難以逃脫。牢犴形容一個人的心思也像是被困在一個牢籠中一樣,難以琢磨。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形容人心思復雜的成語,如“心機深重”、“玩心眼”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思維像迷宮一樣,總是牢犴得讓人摸不著頭腦。
2. 初中生:她是一個牢犴的人,讓人很難猜透她的真實想法。
3. 高中生:他的計劃總是牢犴得讓人無法窺見他的真正意圖。
4. 大學生:這位教授的思維非常牢犴,總是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