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擬
基本解釋
共同擬訂。 茅盾 《子夜》十七:“算了吧! 曼麗 自己破壞了約法,我們公擬出了一個罰規來!” 田漢 《關漢卿》第十二場:“詞兒是大家公擬的,仍使遞上去了,我想應該有些影響的。”
成語(Idiom):公擬
發音(Pronunciation):gōng nǐ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公眾共同的心意或意見。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公擬是由“公”和“擬”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公”表示公眾或大家的意思,“擬”表示心意或意見。公擬指的是公眾共同的心意或意見,表示大家都有相同的想法或共識。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公擬常用于描述公眾意見一致或大家對某個問題有相同的看法的情況。可以用來形容在討論、決策或公共事務中,大家都達成了共識或一致的意見。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公擬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左傳·僖公十二年》一書中。當時,齊國的公子糾和公子無諸為了爭奪齊國的繼承權而爭斗不休。齊國的大臣們都希望能夠達成共識,共同支持一位繼承人。于是,他們在一起商討,最終達成了共識,大家都同意支持公子無諸。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重要的決策中,大家都應該尊重公眾的意見,達成共識。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公擬是一個動賓短語,由動詞“公”和動賓關系的名詞“擬”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公擬一致,都認為這是正確的做法。
2. 會議上,經過激烈的討論,最終達成了公擬。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公擬”與“共擬”進行聯想,兩者發音相似,意思也相近,都表示大家的共同意見。可以通過將這兩個詞相互聯系,來記憶和理解“公擬”的含義。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與“公擬”相關的成語或詞語,如“民意”、“眾說紛紜”等,來豐富對公眾意見和共識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我們班上公擬一致地認為這次郊游應該去動物園。
2. 初中生:學校組織了一次辯論賽,同學們在辯論中展現了公擬的能力。
3. 高中生:在學生會選舉中,同學們對候選人的表現達成了公擬,選出了最佳的代表。
4. 大學生:學生們通過討論和辯論,最終公擬支持了一項重要的學生活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