掆鼓
成語(Idiom):掆鼓
發音(Pronunciation):gāng gǔ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形容言語或行動無法引起他人共鳴或反應。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掆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掆”是一個古代的動詞,意為敲打或擊打,“鼓”是一種樂器。掆鼓的基本含義是指說話或做事無法引起他人的共鳴或反應,就像敲打鼓卻沒有聲音一樣。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掆鼓常用于形容一個人的言行無法得到他人的認同或關注的情況。例如,當一個人的意見或建議被他人忽視或置之不理時,可以使用掆鼓來形容這種情況。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關于掆鼓的起源并沒有明確的故事或典故,但這個成語在古代文學作品中出現的頻率較高,說明它在古代社會中已經存在并被廣泛使用。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掆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成語,其中的“掆”是一個獨立的動詞,而“鼓”是一個名詞。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的建議總是像掆鼓一樣,沒有人愿意聽。
2. 在會議上,他的發言完全掆鼓,沒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通過聯想記憶來幫助記憶這個成語。可以想象自己在敲打一個鼓,但卻沒有聲音,表示自己的言行沒有引起他人的共鳴或反應。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與言行無法引起共鳴相關的成語,如“孤芳自賞”、“杳無音信”等。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的笑話真的很掆鼓,沒有人笑。
2. 初中生:我在班級群里提出的建議都被掆鼓了,沒有人回應。
3. 高中生:他的演講沒有吸引力,像掆鼓一樣無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