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虛
基本解釋
體內虛弱,而外感風邪。《宋書·王僧達傳》:“兼比日眩瞀更甚,風虛漸劇,湊理合閉,榮衛惛底。” 宋 葉適 《胡尚書奏議序》:“今日之病名風虛。虛,內也;風,外也。”
成語(Idiom):風虛(fēng xū)
發音(Pronunciation):fēng xū
基本含義(Basic Meaning):指言談虛浮、輕佻,不切實際。
詳細解釋(Detailed Explanation):風虛是由“風”和“虛”兩個字組成的成語。其中,“風”表示輕飄飛揚、不牢固的狀態,“虛”表示空洞、無實際內容的狀態。風虛形容人言談輕浮、不切實際,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和根據。
使用場景(Usage Scenarios):風虛常用于貶義,形容那些言辭虛浮、空洞的人或事物。可以用來批評那些只會空談、不肯實際行動的人。
故事起源(Story Origin):《史記·劉敬傳》中有一則故事,劉敬是劉邦的一個朋友,他在幫劉邦起義前,曾向劉邦的妻子呂后咨詢是否要起義,呂后回答:“你的忠誠和勇氣如同大風,但卻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劉敬聽后感到很受打擊,于是后來劉敬不再和呂后交往,他的朋友也都勸他不要和呂后來往,因為呂后的話讓劉敬覺得自己的言談空洞。后來,人們就用“風虛”來形容那些言談輕浮、不切實際的人。
成語結構(Structure of the Idiom):風虛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例句(Example Sentences):
1. 他說的話總是風虛,沒有一點實際意義。
2. 這個人只會空談,沒有實際行動,真是個風虛之人。
記憶技巧(Memory Techniques):可以將“風虛”與“言談輕浮、不切實際”聯系起來,形成一個形象的聯想,如想象一個人站在風中,言辭空洞而飄忽不定。
延伸學習(Extended Learning):可以進一步學習其他類似含義的成語,如“虛偽”、“浮夸”等,以加深對貶義詞匯的理解。
舉例不同年齡層學生對這個詞語的造句:
1. 小學生:他總是說一些風虛的話,沒有實際意義。
2. 初中生:這個人口才很好,但他的言辭總是風虛,缺乏實質性的內容。
3. 高中生:政治家應該以實際行動為重,而不是只空談,否則就是風虛之人。